第十七屆圖博會上 10位中國當代作家座談 當代文學如何走向海外 遭遇多重瓶頸成焦點
“爛翻譯”作梗中國文學留洋難
昨日,第十七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在京開幕,中國作協首次以主辦方的身份亮相。
除在會場打造“中國作家館”外,中國作協還召集了十位作家為“中國文學
如何走出去”出謀劃策。
記者從作家們的談話中發現,把中國當代文學推向海外是近年來文學界一直在努力的事情,但這個過程并不容易。
雖然有一些中國作品已經在國外產生影響,比如德國曾有11家出版社競爭余華《兄弟》的版權、姜戎的《狼圖騰》以100萬美元賣出了全球數十種文字版權等,但中國當代文學在輸出道路上仍有瓶頸存在,如缺乏專業的翻譯、交流不對等,這些都令中國作家感到為難。
●瓶頸·翻譯
缺乏專業翻譯隊伍文化差異成為阻礙
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走向海外,“翻譯”是不可或缺的橋梁。“中國不缺好的作品,只缺好的翻譯”,昨日,在場的大多數作家都談到了翻譯給他們帶來的困擾。
作家郭雪波表示,小說《沙湖》的法文版在國內翻譯時,最初翻譯用的還是上世紀50年代的語言,最后不得不重新找合適的翻譯。
而作家劉慶邦拿《紅樓夢》來舉例,譯成外文后總覺得少了些味道,魯迅、沈從文等作家的作品亦如此。
此外,文化差異也給翻譯造成困難。很多中國優秀文學作品反映的是中國日新月異的社會現實,比如“小康社會”等名詞西方人就搞不懂,也給翻譯增加了難度。
“我們認為的好作品他們不能理解,比如賈平凹的《秦腔》,里頭很多概念外國人理解不了。”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告訴記者。
●瓶頸·渠道
作品被翻譯到國外還是難入主流市場
記者在圖博會的展臺上看到,如今確實有一些當代中國作家的作品被翻譯到國外,但大多都不屬于主流文學的范疇。作家張煒也提到,一些被介紹的國外作品并不能代表中國當代文學的水平。
而這些中國文學作品在國外到底是如何流通的呢?
“我們翻譯出去的作品,有時候看著印數還不錯,但很多時候都是放在大學里做研究用,根本流通不了。”張煒認為,與其這樣,還不如找國外大的商務出版公司合作,出一本的影響力相當于100本。
但值得欣慰的是,很多歐洲著名出版公司已經開始對中國的主流作家產生興趣。怎樣把中國優秀作家引入國外的主流市場,讓其作品在百姓間得到流通,或許是今后所要努力的方向。
●瓶頸·不對等
在國外發行量極少引進輸出無法對等
據何建明介紹,中國文學作品在國外的發行量少得可憐,大多僅有幾百冊,一般能有上千冊就不錯了,發行兩三萬冊的《狼圖騰》已經算暢銷。
他表示,雖然國外圖書市場不大,與中國13億人口的市場容量沒法比,但與外國文學在中國的發行量相比,明顯不對等。
此外,何建明還告訴記者,這背后的原因很多,其中引進和輸出存在嚴重的不對等。國內引進外國文學,比如作家出版社出版國外作品時,都是北京、深圳的文化公司先從國外引進版權,被引進國幾乎不需要支付費用。
與之相反,把中國文學介紹出去卻很難,翻譯費竟然比稿費還高。“陳丹燕的一部小說,10萬字,翻譯費就要10萬人民幣,得由我們的出版社來承受,這種成本是不對等的,我覺得有點欺負我們中國人。”何建明說到此便有些氣憤。
西方人現在給中國作家的版權費非常低,有些作家還根本拿不到版稅,這種情況非常不對等。何建明進一步表示,只有中國出現成熟的出版經紀人后,這種現象才能改觀。
來源:法制晚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