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博物館事業茁壯成長并很快融入了旅游市場。旅游學認為,博物館屬于人文旅游資源,是觀光旅游者的重要參觀景點。人們對于歷史遺物越來越感興趣。正因如此,國家旅游局在2001年4A景區評定中,將外語講解列入評定內容,表明外語的重要性已經成為新時期衡量博物館、紀念館服務工作的一個重要參數。作為官方交流和共同認可的外國語英語,為世界大多數公民認可,博物館的對外文化展示,應因地制宜,以英語或主要外國游客語言為宜。要建好國內一流博物館,博物館應積極利用獨特的文物資源,加大外語尤其是英語,在講解、陳列展覽、對外文化交流等工作中的運用,發展博物館文化外交。
目前,我國一部分博物館、紀念館等文化場館的講解以漢語解說為主,對外語講解重視不夠,沒有外語講解服務在大多數博物館也很普遍,外賓接待基本上要靠陪同的翻譯完成參觀任務。
從下表中的數據不難看出:北京、西安等旅游城市文物旅游景點,對外語講解重視程度很高,故宮博物院已經達到了58.8%;而對很多博物館來說,外國游客多了,外語講解還不能適應市場發展。我們不能等到“書到用時方恨少”,博物館的外語講解亟待發展。
外語講解員作為承擔博物館外賓講解工作的載體,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化、自然科學、涉外禮節等知識,還應具備系統、專業外語知識和口語交際能力。針對目前國內博物館等文物開放場館外語講解人員稀缺的狀況,筆者認為應加強兩方面的工作:
加強對外事接待人員系統、專業的外語培訓與學習。博物館可利用參觀觀眾較少的時間段,從外語院校聘請外語專業人士做實用外語輔導講座,將學習外語的氣氛滲透到博物館宣教隊伍中,提高大家學習外語的積極性,加強與外國友人的交流與學習。同時,采取多種形式,加強考核,提高學習積極性和英語講解水平。博物館還可以讓從事外語接待的工作人員走出去,到正規外語院校或國內外博物館進行正規培訓或專業交流學習,使外語基礎知識與文博專業知識在博物館實際工作中相結合,形成博物館實用外語。
“聯姻”高等外語院校。通過公開招聘外語人才和招募大學生外語講解志愿者,擴大解說員隊伍。通過公開招聘,從大專院校有計劃地接收既懂外語,又精通歷史或考古等文物專業知識的人才,將擁有真才實學的外語人才充實到講解隊伍,可有效緩解博物館外語講解壓力,這也是博物館順應旅游市場需要,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。博物館也可“借雞下蛋”,充分借用外語院校人力資源,加大與外語高等院校合作,建立教育教學口語實踐基地。這樣大批源源不斷的外語人才,就可以外語講解志愿者身份,充實博物館的講解隊伍。以河北省博物館為例,周邊有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、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、河北經貿大學外國語學院等高等外語院校,下設有英語、日語、俄語、法語、涉外英語等專業,博物館采取“聯姻”的方式,既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外語口語實踐平臺,又可有效緩解博物館外語講解人員不足的現狀,使雙方資源實現共享,優勢形成互補。
陳列展覽好比博物館“龍頭”,文物猶如鑲嵌在龍頭上的“慧眼”。如何準確而又恰當地運用外語,把陳列展覽和一件件文物翻譯成貼切的外文,不僅是簡單的對口翻譯,而是要求翻譯人員具備一定的外語專業基礎知識,較高的漢語文化修養和豐富的文物專業知識,加強對博物館學、歷史學、文物報刊等專業書籍報刊的閱覽和學習,同時還要對展覽內容大綱及文物內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,才能夠在外語翻譯中游刃有余,運用得體。
作為外國公眾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平臺,博物館應盡可能提供不同語種的智能導覽服務,機隨人行,自動講解,每當觀眾駐足于文物前,它會自動開啟,講解觀眾喜愛看的內容。如:北京故宮博物院針對每年外國游客眾多的現狀,為觀眾推出了包括漢語、英語、日語、韓語、俄語、粵語、蒙語、藏語等40多個語種的語音導覽服務,很受國外及國內觀眾的歡迎。
河北省文物資源非常豐富。其中,以兩個“中山文化”最具河北特色。一個是西漢時期的中山王,一個是戰國時期的少數民族強國中山國諸侯王。蜚聲中外的金縷玉衣、長信宮燈、錯金銀虎噬鹿、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等眾多國寶級文物,經常應邀赴國外展出,受到外國友人的喜愛和關注。博物館應加強對文物資源的多種語言翻譯工作,巧妙貼切的外語翻譯必然使外國公眾增加對異國文化的了解。湖南省博物館在2006年“走向盛唐展”歸國匯報展展出期間,將展覽簡介及所有的指示牌,都采用了中、英、韓三國文字,讓更多國家的社會公眾了解了湖南省博物館,了解了馬王堆,受到外國友人的普遍好評,這不失為博物館利用外語翻譯加強外交宣傳的一個好例子。
來源:互聯網